上海浦东某药店门口张贴“PM2.5口罩38元一只” 海豚家App冲入苹果应用商店购物榜前三 受访者购买的韩国口罩 受访者购买的假冒伪劣口罩 【编者按】 伴随着这场席卷全国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口罩早已成为贯穿于消费市场上极为稀缺的防护用品之一。即便全国口罩日产能及日产量双双突破1亿只,但当下“一罩难求”依然是大部分消费者的真实写照。近期,《报》记者在走访多家药房、便利店并与多位消费者沟通后获悉,目前线下药店的口罩早已销售一空,线上口罩销售速度极快,几乎一秒售罄。 巨大的市场需求蕴含着无限商机,也意味着丛生的乱象。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月24日,全国已经侦破制售假劣口罩等防护物资案件688起,查扣伪劣口罩3100余万只。 而据记者不完全梳理发现,目前线下渠道哄抬口罩价格、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社交平台上虚假交易、卖家不发货,甚至口罩一度成平台引流工具等乱象层出不穷。针对当前乱象丛生的口罩市场,《国际金融报》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 线下门店 哄抬价格,售卖伪劣口罩 “2月18日,我在xx超市里以500元的价格抢购了一盒‘SAS 8617 Mask口罩20只装’,生产日期被贴上,透过贴纸可以看到这盒口罩的生产日期为2009年6月,有效期至2012年6月,疑似过期近8年。”2月20日,有投诉者在黑猫消费者服务平台如是发起投诉。 上述投诉涉及到的xx超市,是北京一家知名连锁超市,《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该平台上发现,自2月初以来,针对这家超市数十条投诉中,除了销售过期口罩之外,多名消费者还反映其购买到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标识信息的“三无”问题口罩。口罩粗制滥造、易破损、使用感差是消费者在该平台投诉的初衷。 而这只是“一罩难求”情况下,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口罩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2月底,北京知名大型连锁药店北京京海康佰馨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康佰馨公司”)董事长李东因涉嫌销售假3M口罩,被提起公诉。据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际,其授意在山西医药企业系统工作的亲戚,从山东潍坊高密市的一个个体商贩处购买了58万余只假冒的3M牌口罩进行销售,而在东窗事发之前,这批假口罩的销售额已超过430万元。 利益驱使之下,铤而走险的商家不在少数。孙安(化名)是陕西某县城的药房老板,据介绍,自1月底开始,其店里口罩就已断货,至今仍是无罩可买。“之前一包20个规格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批发价是2.7元,我们零售3.8元。过年那会儿,口罩货源越来越稀缺,我们当地有个别药店就不按包卖了,按照3.5元/个的价格卖,后来被举报并被罚款。”孙安说。 北京济民康泰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丰台区第五十五分店亦在被罚名单之列。据相关媒体报道,1月底,该店将进价为200元/盒的“3M 8511CN N95口罩(十只装)”大幅提价到850元/盒对外销售,远高于同期同规格产品在网络售价的143元。随后,该店被举报,最终被处以300万元的行政罚款。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元熹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情节较重的处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药店销售价是进价的425%,接近网络售价的600%。市场监督局是按照规定中情节严重的最高金额处罚的。” 陈元熹称,“因为疫情时期,口罩是特殊的抗击疫情的商品,这种哄抬价格的行为影响比较大,会造成恐慌情绪,所以处罚比较严厉。” 近期,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多家药房、超市、便利店了解到,想要买到口罩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大多数门店的口罩都处于无货状态,极少门店有货,但价格相对较高。“今天的口罩(PM2.5专业防护口罩)刚刚到,38元一只,有货赶紧买,不然一会儿就售罄了。”3月中旬,一家药店店员向记者介绍,“现在大家能买到现货是首要的,价格是其次”。 2 电商平台 口罩成引流工具 当线下超市、药店口罩被抢空,消费者们将希望寄托到了电商平台。 每天13:58,孙珊(化名)的手机闹铃都会准时响起,关掉闹钟后,她迅速登陆某网上购物平台,熟练地点开历史搜索列表里的“一次性医用口罩 YY0469-2011”,然后进入那家熟悉的店铺,等待两点的到来。 “购买数量超过了限购数。可能是库存不足,也可能是人为限制。”这一天,孙珊依旧以抢购口罩失败告终。每天两点钟准时抢购口罩已经成为孙珊的日常,然后半个多月过去了,奇迹终究没有出现。 孙珊的遭遇,仅是当前居民在线上抢购口罩的一个缩影。由于知名电商平台抢购难,不少消费者又将目光瞄向了小平台。也正因为此,一些小型电商平台将口罩当成了引流工具。 2月1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点名“海豚家”等商家,在消费者下单并且支付成功后采取单方“砍单”行为,涉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广大消费者质疑。中消协点名后,海豚家很快进行了回应,并对消费者致歉。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件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不少消费者仍深陷被骗的痛苦之中。 最近一段时间,胡光(化名)每天都会关注海豚家是否受到处罚,据他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阐述,2月3日,其通过微信群友的分享链接了解到海豚家,并购买了x-condi品牌口罩,当时客服表示“平台是在保证有货源的情况下才上架销售”及“72小时第序发货”。 口罩订单的物流信息显示,2月5日,订单拣货完成。然而,到了2月8日,胡光收到了一条来自海豚家的短信,内容称他已经成功申请退款,但事实是他并未主动申请退款。胡光称,当时以为物流显示已经拣货完成,说明海豚家是有货的,平台可能是想毁约涨价再售,而自己也做好了再次抢购的准备。 然而,海豚家的一则声明让胡光对其货源真实性产生了质疑。2月8日晚间,海豚家在其官微中表示,平台的一些口罩由于供货商物资被政府征用,无法为用户正常发送。 在这则微博中,海豚家还附上了两家口罩供应商的断货声明,其中一家便是x-condi口罩。但记者注意到,这两则《致海豚家断货声明》的落款日期均为2月1日,然而彼时消费者仍可以通过海豚家下单购买已断货品牌的口罩,而且在2月3日,海豚家还发布了延迟发货公告,并称“绝对不会虚假发货”。 值得注意的是,2月8日,海豚家还发布了一条喜讯——海豚家App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上了热搜,在购物榜中冲入前三,超过了小米有品、京东、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由此,大量消费者认为,海豚家为了吸引用户下载其App,在明知口罩断货的情况下,依旧向用户承诺可以发货。 海豚家引发消费者不满的举动远不止于此。接下来的退款环节,更是激怒了消费者。2月4日,李婷(化名)在海豚家购买了两盒口罩,下单时发现VIP用户购买口罩有优惠,于是办理了会员,最终买两包口罩和会员共花费211元。2月10日,海豚家以快递停运和货量不足为由单方面取消订单,但只退回了162元。和李婷一样没有收到全额退款的案例还有很多,在黑猫投诉、聚投诉等平台上,多位消费者表示海豚家在取消订单后没有退还会员费。 针对海豚家“砍单”事件,记者试图联系海豚家进行采访,对方客服人员表示不便回答相关问题,会有专员联系记者,然而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对方回应。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显示,霍尔果斯海豚家科技有限公司登记状态为“吊销,未注销”,吊销日期为2020年2月8日。据伊犁新闻网报道,霍尔果斯海豚家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涉嫌哄抬价格、销售假冒伪劣口罩,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公司做出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此外,霍尔果斯海豚家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股东北京凯谱乐科技有限公司,也于2月12日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豚家是否构成欺诈,要看否存在编造商品信息的事实,如果其为了吸引消费者充值会员并下单,通过虚假发货骗取注册量,明知无货源仍发布销售信息,则涉嫌构成消费欺诈。若海豚家的行为被有关部门认定欺诈行为,消费者除退款外还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商品价款的三倍赔偿。 除了海豚家,其他电商平台亦存在口罩销售乱象。2月初,国内医药电商平台健客网大股东实名举报二股东利用公司App和jianke.com平台,以高于市场十倍的价格销售三无假口罩。此外,巴巴管理部也发布了疫情期间产品质量的控制和违规商家管理情况,宣布已永久清退违规销售口罩15家店铺,其中5家被移送执法机构。 3 海外代购 隐瞒库存、虚假交易 “口罩荒”焦虑之下,线上线下均抢购无望之时,海外代购则成为购买渠道最优选之一。记者注意到,面对这一良莠不齐的卖方市场,隐瞒库存、坐地起价等现象数不胜数。 孙浩(化名)是陕西一家文创工作室老板,自1月底开始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口罩,但收效甚微。2月初,他终于通过多位朋友辗转结识了一位自称有国外口罩的供应商。随后,该供应商向孙浩推荐了一款韩国KF94口罩,并强调该口罩“等同于N95标准,内部价21元/个,有现货”。 据孙浩介绍,当时第一反应是立马有口罩了,有些激动,当机立断下单2000个,在得到打款次日便可发货的肯定答复后,其立刻向这一卖家提供的账号转了42000元。 然而,事情并没有向孙浩预想的方向发展。打款次日,孙浩被卖家告知,“库存不够,不过不用着急,还有一批同样规格的口罩正在运往国内途中,货到立马就发货。” 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直到3月中旬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孙浩仍只收到该卖家邮寄的100只口罩。“现在也不寄希望拿到剩下1900只口罩了,我只想把剩下的钱要回来”。 回望过去一个多月的经历,孙浩自称,这是为自己的“荒唐行为”买单,“没有签销售合同,没有搞清货源的真实性,就着急汇了款,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批口罩是否真实存在”。 事实上,在疫情期间,类似孙浩这种把希望寄托于海外代购而被“坑”的消费者不在少数。除了隐瞒库存之外,消费者可能将面临货财两空的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骗局”的套路基本类似,主要的操作流程为: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发布相关信息谎称有口罩货源,与相关买家“谈妥”具体交易后,再以“货品抢手”等理由要求先付款再发货,当收到款项之后,再将买家直接拉黑,或是以清关被扣为由推迟发货时间。 2月底,江苏宜兴警方侦破的一起以海外代购口罩为名的通讯网络诈骗案件显示,犯罪嫌疑人包某自2020年1月底以来,通过发布微信朋友圈,虚构可以海外代购医用口罩、耳温枪、消毒液等名义实施诈骗,涉案金额120余万元。 对于上述海外代购口罩销售乱象,陈元熹表示,目前各类代购行为中,大多由于没有电商平台成文规则的约束,容易产生双方不同的理解,例如交货日期及违约金等。而很多消费者在买到假的海外代购口罩时,之所以多半会选择“自认倒霉”,主要是源自维权成本较大。 4 社交平台 违规销售、假货泛滥 从海外代购的发布信息渠道可以看出,社交平台在此次疫情期间,为口罩乱象提供了“温床”。 根据《分类目录》的相关规定,用于防疫的医用口罩属于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而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应当有与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贮存条件,以及与经营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 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获得相关的营业执照和第二类医疗经营备案凭证,个人在社交平台私卖口罩属于违法。然而,即便面临违法的风险和被重罚的代价,依旧有人顶风作案,在法律的边缘进行试探。 近日,林晓(化名)和小区里的几位妈妈们正在为买到假口罩的事情而四处奔走。2月初,林晓在小区业主群内发现一位业主自称有口罩资源,根据林晓提供的微信截图,该业主头像显示为爱福丽品牌创始人杨某。 当时正是口罩紧缺的时候,在得知有业主有口罩资源后,包括林晓在内的多位业主加入了拼单的微信群。据林晓称,杨某卖的口罩价格是4.7元/只,但当时因为急需,大家并不在意价格,所以纷纷下了单。在等待口罩到货的过程中,多位业主在群内询问杨某所卖口罩是否属于医用口罩,杨某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并表示口罩是“国产正规厂的没有独立包装”。 2月15日,杨某在群内通知业主们口罩到货。业主们拿到手才发现,口罩上并没有明确显示生产方,仅用简单的透明塑料袋进行包装,且口罩很薄,“应该说是买过的口罩里质量最差的一款”。林晓从网络上鉴别口罩真假的教学视频处了解到,可以看口罩中间层熔喷布是否可燃来判断真假,于是便将口罩剪开,想借此判断真假。但林晓却惊讶地发现,从杨某手中购买的口罩并不包含熔喷布,口罩三层均为薄薄的无纺布。 林晓在天眼查中查询到了杨某注册的公司深圳市亿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关联的商标信息正是爱福丽,且于2月17日才刚刚获得销售医疗器械的资格。这也意味着,杨某向小区业主们销售口罩时尚属于无证销售。 除了林晓,陆续有业主在群内质疑杨某,认为自己从杨某方买到了假口罩,目前维权群内已经有40多位业主,经统计受骗金额超2万元,但杨某矢口否认口罩是假的,并拒绝向业主们退款。 截至目前,业主们已经向警方报案,并向市场监管局进行举报,林晓称:“宁愿口罩钱不要也要争口气。” 除了以销售口罩之名进行诈骗和销售假口罩之外,最近也出现了一些钻空子销售口罩的情况。近日,记者在朋友圈中发现有微商在销售口罩。经仔细询问后,记者发现,该微商销售的是普通的一次性使用口罩,商品介绍中并未有“医用”二字,即便如此,该微商所售口罩的价格也达到了3.5元/只。 按照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推荐使用的口罩共4种,分别是: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KN95 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很显然,该微商销售的口罩并不属于国家卫健委推荐使用的4种口罩之一。 而在目前“一罩难求”的情况下,很多人并不能分辨出口罩的种类、真假以及是否能够有效防止病毒,这也就给了一些无良商家和个人利用信息差牟利的机会。 【小贴士】 你买的口罩靠谱吗? 坐地起价、虚假销售、假口罩、营销欺诈……这一系列的口罩乱象让消费者头疼,也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2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打击整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产品专项行动的紧急通知,其中提到,市场监管部门和药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打击六类违法行为,即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的行为;未按规定取得许可或备案,擅自生产销售的行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以及过期失效产品的行为;以普通、用等非医用口罩冒充医用口罩等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行为;生产销售无生产日期、厂名厂址、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等三无产品以及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行为;商标侵权、假冒专利、仿冒混淆、虚假宣传和虚假广告的行为。 随着一些乱象被揭开,一些鉴别口罩真假的教学视频也开始在网络上流传,但记者注意到,有些鉴别方法并不准确。例如,前段时间一则被广泛传播的视频称,可以根据口罩中间层熔喷布燃烧无烟无焦来区分口罩真假,但近日,由中国科协、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的科学辟谣平台官网发文对此消息进行了辟谣,直言燃烧有烟和有焦味并不能区分防护口罩的真假。 判断口罩真假,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官方渠道查询口罩生产方的信息。目前,消费者可以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点击“医疗器械”“国产器械”,输入要查询的企业名称,就可以查询口罩制造商、口罩结构及组成、适用范围等详细信息。 而对于销售口罩的电商平台,消费者也要谨慎选择。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选择靠谱的电商平台,最优的选择是找旗下的电商平台,因为上市公司如果出现虚假销售、卖假口罩等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其股价、市值、口碑等;其次,在非上市公司的电商平台中,尽量选择有行业口碑的、受到行业内外一致认可的、社会责任较强的平台;如果有不知名的电商平台突然出现在大众视野,宣称自己有口罩货源,那么用户则需要谨慎对待。 记者观察 口罩何时能“自由” 口罩乱象的背后,追根到底还是源自口罩稀缺,而产能则是口罩稀缺的根本原因。实际上,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攻坚”阶段,红豆、三枪、利郎、(002154,)、(603365,)、爹地宝贝等企业纷纷加入破解“口罩困局”的队伍中。天眼查发布的医疗器械企业显示,自2月初至今,全国共新增近超29万家企业,其中,经营范围含“口罩”的企业新增超3000家。 那么,全国数千家企业转产口罩,为何“一罩难求”仍是眼下困局?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一方面,尽管全国口罩日产能已经超过1亿只,但背后的流通环节能否保证顺畅是一个问题。“一天1亿口罩派发到1亿人手中,需要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另一方面,口罩制作快,但生产周期较长。华创证券在此前一份中指出,即使不考虑新建产线涉及的厂房准备,设备安装等花费的时间,光是口罩生产完静置解析期,至少需要耗时7-10天。其援引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的说法,医用口罩通常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的方式,灭菌后口罩上会有环氧乙烷残留,而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质,所以必须通过解析的方式使得口罩上残留的环氧乙烷释放,从而达到安全含量标准。目前解析期通常是14天,不能随意缩短,缩短后有可能会造成环氧乙烷含量超标。但经过科学地处置审慎地验证,口罩上市周期可以从14天缩短到7-10天。 不过,在与多名业内人士的沟通中,记者注意到,相比物流的限制以及生产周期外,目前熔喷布的供应是口罩紧缺的焦点。按照国家相关生产规定,通常一次性医用口罩有三层,正反面都是纺粘无纺布,中间一层为熔喷布,这也是口罩防病毒的关键所在。上海一口罩生产企业负责人方健(化名)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吨熔喷布大概能制作100万只普通的平面口罩,N95口罩则大概只能做出一半的量。 近来,多个企业公开表示急缺熔喷布。(002594,)此前曾公开喊话:我有口罩机,没有熔喷布。记者注意到,在国务院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生产供需对接专区上,求购熔喷布的不在少数。 “之前市场对于熔喷布的需求一直比较平稳,企业的用量基本在上一年就安排好了。今年因为疫情这一特殊原因,口罩机器井喷,熔喷布自然供不应求。”对于熔喷布当前看似“矛盾”的供给情况,方健向记者这样表示。他指出,和增加一条口罩生产线相比,熔喷布的生产线投入较大,设备生产安装周期也较长。“熔喷布的生产设备比较复杂,国内也较少,不像口罩机十天八天就能安排上”。 据记者了解,因为紧缺,熔喷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位河南日化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月中旬,熔喷布的价格就已经上涨近20倍。不过,好在目前包括(600028,)在内的国有化业企业为缓解熔喷布价格畸高的局面,正在紧急启动转产。据《上海证券报》此前报道,中国石化党组已作出速上10条熔喷布生产线的决策,其中8条由仪征化纤建设,2条由燕山石化建设。据了解,仪征化纤8条熔喷布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8吨N95熔喷布,或生产医用平面口罩原料12吨。该项目将于4月中旬陆续建成投产。此外,燕山石化的熔喷布生产项目计划3月8日投产,全部投产后,每天可生产4吨N95熔喷布或6吨医用平面口罩熔喷布。 实际上,除了之外,对不少转产企业来说,资质也是必须面对的难题,而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据业内人士介绍,相比于非医用口罩,申请生产与销售医用口罩的流程较为严格。因为医用口罩属于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根据相关规定,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以及《医疗器械注册证》,而走完企业经营范围中增加研发、生产医疗器械,以及向药监部门申请医疗器械生产和销售资质等一系列程序,常常需要花费数月时间。 转产口罩的家纺企业(002397,)就遇到这般难题。3月1日,梦洁股份发布公告称,早在 2月9日其便被湖南省列为《第六批疫情防控期间省重点联系企业名单》,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其积极开展医用口罩的生产筹备工作。但截至公告发布日,该公司的医用口罩尚未正式投入生产。 3月初,《国际金融报》记者从梦洁股份方面获悉,该公司口罩暂未正式投产,一方面由于目前公司口罩生产设备未全部到位,此外有些设备还在调试之中。 另一方面公司还未取得医用口罩的相应生产许可资质。“至于具体何时才能正常投产,现在尚不清楚”。 不过好在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发文,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添生产线(设备)迅速扩大产能等,这意味着医用口罩生产资质的审核可能较平时需要有所提速。 在业内人士看来,充足的产能供应,加上各大转产企业挺过自建生产线爬坡阶段,以及资质审核的提速,国内口罩产能或许很快能够达到日产2亿只,乃至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口罩的需求及供给将日渐趋向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