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气象监测更加精密、预报更加精准,从而更好地为延安人民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服务?一直以来,这是延安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2019年11月,基于这一目标,延安市气象局20名业务骨干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士徐祥德及其团队24人,共同组成延安气象应用研究室,潜心钻研气象技术难题。 2020年5月,延安气象应用研究室研发的“秦智——陕北强对流天气雷达预警系统”正式运行,并在各县(市、区)进行推广。延安气象应用研究室团队主要负责人、市气象局正研级高工孙智辉指着电脑上的雷达回波告诉,强对流天气雷达预警系统的投入使用,让延安市冰雹灾害预警提前了30分钟。 据了解,早在2018年,延安市气象局就有了基于天气雷达,研发提前监测冰雹灾害气象系统的想法。延安气象应用研究室成立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这一想法变为现实。 “原来的雷达系统只能识别云团在哪、强度如何等一些实时信息情况,如果要提前预测,全凭预报员多年的经验来推算。而新系统的亮点是可以‘外推’云团,就是通过算法预测云团在30分钟后的移动轨迹,对冰雹的提前预测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指导人影作业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孙智辉表示,这一技术的核心是根据延安地形和气候特点,对探测数据进行精准计算,可以非常高效地获取强对流天气的雷达监测信息。 与此同时,延安气象应用研究室团队在山地果园的智能温湿度监测研发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8月5日,在吴起县长官庙镇,看到,果农靠着手里的一部手机,打开科技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软件,待在家里,就可以知道自己山地果园内的温度、湿度,特别是对果园果树花期冻害时期的防护起到重要作用。 果农之所以能如此便利,全得益于一个小小的设备,即便携式智能温湿度仪。该仪器可以方便地挂在果园任何地方,果农通过手机软件就可以知道果园的温湿度信息。在吴起,像这样的仪器目前安装有100多台,在全县各镇街全覆盖。在此之前,长官庙镇安装有区域六要素气象站,但因为气象站设置在山洼地带,对处于半山坡的山地果园的温湿度监测还存在不小的误差。延安北部山地果园分散,温度差异大,加上气象监测设备价格较贵,在果园大量布设区域六要素气象站不符合现实经济条件。 苹果是延安的主导产业,如何既有效又经济实惠地解决山地果园的温湿度精准监测,这成为延安气象应用研究室专注的课题。孙智辉介绍说,2020年冬,徐祥德院士团队为他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实质性思路,大家进行深入探讨后,一致认为要发挥物联网优势,选择符合气象标准的温湿度仪,传感器的高度灵敏性是这一仪器的关键。 很快,在孙智辉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发明了便携式智能温湿度仪。随后,市气象局将20套便携式智能温湿度仪在延安市北部县区进行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21年,市气象局免费为黄陵、吴起、延川、甘泉的山地果园提供140套仪器,极大地解决了山上山下温差大、气象预报不够精确的问题。今年5月,该项技术还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孙智辉说:“仪器观测的实时数据对农业生产和增产增收有着重要意义,明年,我们还会将这一仪器应用在宝塔区北部、安塞、子长等地的山地果园,实现延安北部山地果园广覆盖。” 延安气象应用研究室团队成员、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曹雪梅介绍说,院士团队每年都会来延安,为他们作气象专业学术讲座,极大地开拓了大家的科研思路。同时,他们还与院士团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工作中遇到瓶颈,会直接和院士团队的专家们进行沟通交流,对大家专业素养的提升也起到积极作用。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延安气象应用研究室4名工作人员入选陕西省气象局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1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延安“圣地英才”,《延安强对流天气雷达预警系统》获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新型实用专利2项,获中国气象局科技项目1项、省科技项目1项、市科技项目2项,创新平台1个,省气象局科技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2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