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坚定不移巩固发展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群众盛赞—— “风景好了,光景更好了!” ●满目苍翠的美丽延安 邓志宏摄 七月的延安,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红色景区游客交织,漫山遍野绿浪翻滚,枝繁叶茂随风摇曳,好似热情的延安人,挥手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退耕还林,山绿民富。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守住生态底线,积极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由浅绿向深绿”的根本性迈进,开拓了群众新的致富增收渠道,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20多年生态建设,20多年绿色崛起,让贺敬之《回延安》的美好诗句变成了现实。 登上距离延安城10多公里的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聚财山,刻有“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 个体承包 以粮代赈”字样的大石碑映入眼帘。绕着聚财山观景台转一圈,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绿色,连绵的青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1999年,党中央作出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决策,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的绿色号角在这里吹响,响彻全国,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自此拉开序幕。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这是延安人自古不认输的劲。 “延安是退耕还林第一市,1999年秋冬延安就完成退耕还林164.8万亩,是全国封得早、退得快的市,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可修复的成功样本。”市退耕办规划科科长董永慧介绍。 在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在苍翠草木的掩映中格外雄壮。在退耕还林纪念馆中,讲解员正在动情地讲解延安退耕还林的感人故事,看着纪念馆里的一张张图片,游客张正光感慨道:“这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绿色革命,变化太大了,以前只听说过黄土高坡,没想到现在是绿水青山啊。” “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这句老话,曾是延安市各县区昔日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退耕还林前,延安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春秋季黄沙满天飞,整日灰蒙蒙的,夏季随着降雨,水土大量流失,冬季到处光秃秃的。 挖坑刨土、扶树正苗、踩土压实、浇水定根……对于很多延安人来说,植树造绿早已成为习惯。 这些年,延安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握紧接力棒,跑出自己的绿色“加速度”。如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的苍凉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茫茫林海,延安人正在这座山川秀美、红绿辉映的城市里享受新生活。 自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延安生态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7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259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提高到48.07%。年入黄河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达88%,“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历史。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1999年的238天增加到2022年的329天。“绿水、青山、蓝天”成为圣地延安的靓丽名片。 “山山洼洼都是树,不怕吃不上” 在延安市退耕办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宝塔区冯庄乡薛张流域,对面梯田上的苹果树整齐地晒着太阳,每一颗苹果都被他的主人精心套上了育果袋,只待今年再卖个好价钱。当下,延安人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动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