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不负人民 ——延安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综述 中秋时节,延安一早一晚已是凉风习习,然而风过山峦,依然是满眼叠翠,生机盎然。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上,起伏的深绿,从村庄向城市蔓延,好像一幅大肆渲染的水墨画。 翻开延安的生态篇,一代又一代延安人以崇高的政治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生态、发展生态、巩固生态,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使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延安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快推动山川大地由浅绿向深绿转变进程,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可逆的奇迹,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绿色版图不断延伸 有资料显示,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延安考察后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居住的基本条件。 然而,如今的延安,从卫星遥感图上看,绿色已成为主色调,与黄龙山、子午岭、三北防护林融为一体,镶嵌在黄土高原腹地,把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这是北京的一位林业专家看到延安现在的“高颜值”时,即兴写的一首打油诗。 是的,退耕还林,是圣地延安一场红色土地上的绿色革命。多年来,延安人民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修复生态,实现了山川大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尤其了近十年来,延安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延安正由浅绿向深绿转变,百姓诗意地栖息在这块土地上。 8月12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绿动陕西新画卷”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采访,他们无不感慨吴起人民退耕还林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处于农耕区和牧区过渡地带,曾经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之一。这里农民生活一度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荒越牧,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 1998年,吴起县率先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战略,使该县从以前的“兄妹开荒”到如今的“兄妹造林”,走出了一条新的绿色“长征”路,成为黄土高原上崛起的一片新绿洲。 1999年,中央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从此,延安人民像打一场战争一样,全民动手,不间断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涌现出一批批像张莲莲、侯秀珍、马思恭一样的植树爱树典型。 近年来,延安更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盯白于山区、黄河西岸和洛河峡谷地带等生态脆弱区域,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等林业重点工程,先后争取落地了国家储备林、“蚂蚁森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与保护等重大项目。 现在,无论你是从黄龙到吴起,还是从黄陵到子长,延安的东南西北中,一路都是漫山遍野流动的绿,让人惬意。山绿、水清、天蓝、人富、物种多、城乡美成为如今延安最靓丽的风景。 据统计,仅2012年以来,延安累计完成营造林1254.8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27.21万亩、封山育林236.59万亩、飞播造林105.18万亩、森林抚育285.86万亩。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4454.2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0.3%;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5.4%增加到现在的48.07%(含经济林可达53.07%);林草植被覆盖度由66.8%跃升至81.3%;年入黄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达88%;降雨量由“九五”期间450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扬沙天气由过去每年27.2次减少到现在1-2次,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较2014年净增73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