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热线发布西安地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岐山农民工当选全总副主席 “做农民工的代言人”

来源:西安热线   日期:2016-01-18  


巨晓林接受记者专访

“我要做农民工的代言人 调研困难职工的诉求”

1月1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十六届四次执委会,选举农民工巨晓林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他是我国首位当选全总副主席的普通农民工。而且,他还是我省岐山人。昨晚7时许,记者通过电话,对远在北京的巨晓林进行专访,他说着一口纯正的陕西方言,话语间透漏着农民工的质朴和实在。此次当选全总副主席,他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和意外。

>>人物介绍

巨晓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家住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谢家坡组。1987年3月,他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的一名农民工。

巨晓林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网六段班组技术员。他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曾经参加过大秦线、京郑线等国家重点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

巨晓林创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他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被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成为他们的工具书。北京市总工会授予他“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北京市政府授予他“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新型工人、农民工楷模。

考大学落榜 放弃复读成为一名农民工

“我很羡慕大学生,能通过学习深造掌握知识和技术”

“我很羡慕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深造掌握知识和技术。”巨晓林说,1979年高考时,他报考了我省一所农业大学。对于为何选择报考这所大学,巨晓林坦言“因为这个学校好考”。然而,他最终还是不幸落榜,他的学历也就停留在了高中。

随后,巨晓林回到位于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的老家。虽然他对大学充满了向往,但是因为家里兄弟姐妹7人,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考虑到当时家里拮据的经济条件,他便毅然放弃了复读重考的打算,沉下心来做一名农民工。

巨晓林先干了两个月的泥瓦匠、后又干了两个月油漆工,本打算一直干油漆工,但因对油漆过敏,无奈放弃。后来,看大哥修理电影放映机,他便产生兴趣,随后自己琢磨,又到乡镇参加培训,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一干就是7年。直到1987年3月,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通过招工,25岁的他成为中铁电气化局一处三段的一名农民工,一干就是29年,29年来一直都在一线工作。

工作笔记出版成书 成公司每位员工必读的教材

“只要肯学多问,技术员干的活儿,农民工也能干”

巨晓林说,刚刚接触电气化铁路这一行,他根本看不懂图纸上纵横交错的接触网图。为了看懂这些复杂的图案,他稍有空闲就围着师傅请教,工友们劝他“那是技术员干的活,咱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农民工,再折腾也是白费劲!”听到这样的话,他心里有些不服气,“只要肯学多问,技术员干的活儿,农民工也能干!”

从农民工到技术员,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为了成为一名懂技术的农民工,别人干一天的活躺下就睡着了,他便趁着夜深人静,仔细整理在每天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习惯,直到今天还在坚持,目前已记了约300多万字的笔记。每天回到住所,看完新闻联播后,他会特地抽出1到2个小时,专门琢磨一天工作的得失,一旦有新的发现和好的思路,他便及时记录下来。

“接触网工作高空作业危险性大,对技术要求高,我的经验如果能帮助工友提高高空作业时的效率,那该多好啊!”凭借着那股踏实和刻苦劲,巨晓林成了工地上有名的技术能手。随后的日子里,他只要遇到不懂的名词就查阅书籍,写写改改,最终把自己的笔记总结成10万字的书稿。“开始只发到班长一级,后来大家知道了都想要,现在成了每位员工必读的教材了!”

这些笔记记录着他的点滴心得,也汇聚他的心血,目前已编纂成书,共有3本。现在每一位新入职的接触网专业员工都会收到公司发的巨晓林编写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曾有电气化铁路专家评价他的施工方法,实用、高效、安全,填补了我国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没有施工经验及方法类教材的空白。

收到父亲病危消息 跑了一半又掉头回去干活

“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2000年秋季,正是哈大线铁路电气化施工的关键时期。这一天,巨晓林带着徒弟杜志波,用混凝土浇筑接触网钢柱基础,第一个基础刚浇筑一半,他就得到父亲病危的消息,他撂下工具,跑了一半,又掉头跑回来继续干活。

他说,当时越想心里越放不下,徒弟经验浅,万一一个基础打错了,另一个基础也就报废了,一个基础一万多,对国家的损失特别大。直到和徒弟一起忙碌了3个小时把第一个基础浇筑好,他才放心去了车站,然而赶回岐山老家还是晚了,妻子告诉他,“爸爸临终前一直叫你的名字,到死都没闭上眼睛”。

“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巨晓林的声音有些哽咽,但为了工作,这些付出是值得的,“我想父亲会理解我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